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对世界各国带来巨大冲击,也对中美经贸关系构成了重大不确定性。在此背景下,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和美国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在以往中美经济二轨对话的基础上,开启了在线特别版对话,着重关注新冠疫情背景下中美合作的前景与两国关系的未来。以下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卢锋教授的发言整理。
新冠疫情大流行不仅造成百年不遇的全球性公共卫生危机事件,也以其特有的冲击导致世界经济衰退远超上次金融危机的影响。
十余年前,缘起于美国华尔街的国际金融危机暴发后,国际社会创建G20峰会平台,秉持全球性危机需要全球性应对的理念联手应对。面对目前疫情流行和经济衰退双重冲击严峻形势,客观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加以应对。针对目前形势特点,结合过去几个月实际情况,全球协调与国际合作有五大重点:
一是要增强疫情防控方面的全球合作。无论是战胜新冠大流行还是应对经济衰退,都要强化国际社会合作抗击疫情的努力。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奋战,一些国家的疫情得到不同程度的控制,然而全球范围新冠病毒肆虐的形势还没有根本好转。近来,全世界每天仍有大约10万新增病例。目前最急需强化国际合作的领域,包括加快安全高效疫苗和特效药的研发,保证高质量医疗护理设备的物资供给,尤其需要帮助特别缺乏资源的低收入国家获得必要的物资。国际社会需要改进公共卫生和流行病的信息分享机制并提升透明度,强化和改进世界卫生组织体系运作,针对这次疫情暴露的短板,建构必要的全球性医疗物资储备系统,以增强对未来疫情冲击的应对能力。
二是要加强国际宏观政策协调阻遏经济大幅下滑势头。2月以来,全球几乎所有重要经济体都出台了形式与规模多样的刺激援助经济措施,美欧等主要发达国家刺激救助力度普遍超过上次应对金融危机。虽然国别刺激政策规模和构成属于特定国家政府斟酌权衡选择的范畴,但过去几个月里,国际社会通过G20峰会、G20财政部长和央行行长会议、G7以及区域性国际权威合作机制,就宏观经济政策进行了积极有效的磋商、讨论与协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也在协调国际宏观政策方面发挥了各自的积极作用。针对未来宏观经济形势演变具体情况,国际社会特别是主要经济体继续保持常态性有效协调合作,对于管控疫情经济冲击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平衡目前逆全球化思潮也有积极作用。
三是国际社会合作防控金融风险。2月下旬和3月前半期疫情大流行对美国和其它主要经济体的股票市场造成罕见冲击,通过主要经济体各自干预措施以及合作应对,上述股票市场剧烈波动造成的风险虽然得以化解,但在疫情冲击下,一些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又开始面临出口萎缩、资源价格下跌、银行资产质量恶化等困难,由此导致风险上升,成为国际社会合作防控金融风险需重点关注的问题。
目前全球金融稳定网络由四个层次制度和政策安排构成:特定国家的储备资产、双边合作安排如货币当局之间的货币互换协议等、区域货币制度安排如东亚地区的“清迈协议多边化”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核心的多边机构。在上述四层次金融稳定架构中,除国别储备之外的三种制度安排都建立在国际合作与全球协调基础上。
四是国际社会合作维护全球粮食安全。然疫情对粮食和农业生产的直接影响较为有限,然而今年全球粮食安全面临特殊挑战。例如疫情发生后,少数粮食和食品出口国出于多方面考虑,暂时全部或部分停止了粮食和食物出口,万一出现多米诺骨牌效应会导致国际粮食市场和粮食安全受到冲击。另外,去年夏秋以来蝗灾在非洲之角的吉布提、索马里和埃塞俄比亚等国暴发,并扩散到巴基斯坦和印度西部部分地区。近来国际社会对稳定上述形势采取了积极有效的合作应对措施。如4月14日东盟中日韩(10+3)领导人视频会议、4月21日G20农业部长视频会议,都重点讨论了全球粮食安全议题,并承诺确保世界粮食贸易市场稳定运行。据报道,5月25日,伊朗、印度和巴基斯坦三国搁置争议,合作抗击沙漠蝗虫灾害。
五是国际合作对管理全球供应链及经济全球化局部矛盾具有特殊意义。疫情大流行显示全球供应链在危机环境下的某些脆弱性:疫情导致某个国家生产活动暂时停摆,会立刻通过全球供应链传导到其它国家;疫情突如其来,冲击下医护设备物资出现短期巨大供求缺口,这种短期严重紧缺与医护设备、物资需等待国外进口的情况同时发生,给进口国带来更大的焦虑感。
因此,在疫情防控的当下及以后,一些国家可能会对相关行业供应链实施局部调整,然而也需防止超调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扰动。需要看到,新冠疫情这样百年一遇的冲击导致特定医护资源短期几十倍甚至上百倍飙升,生产供应受疫情冲击,产能也难以即刻释放扩张,在这一特殊形势下,任何供应系统都会出现短期反应时滞和严重供不应求,自给自足生产体系也难以避免。应对这类小概率危机冲击,国际社会需合作创建全球范围相关物资的储备系统,就及时预警“新发传染病(EIDs)”加强合作,退回到国别自给生产系统并非高效应对之道。
Copyright © 2022 张掖市工商业联合会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陇ICP备18003767号-1 甘公网安备62070202000339号
技术支持:祥洪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