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转变非公有制经济
发展方式的调查与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经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经过30多年的发展壮大,在全市工业、农业、畜牧业、建筑业、商贸流通业、餐饮服务业、交通运输业中占有主要位置。已经成为全市数量最多、领域最广的经济发展群体,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税收增长的重要力量,成为转移劳动力、安置就业的主渠道,成为农产品转化、农民增收的主力军和开放开发、出口创汇的促进者,为张掖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目前我市非公有制经济中基本以商流服务型、加工贸易型、资源依赖型、能源消耗型企业为主,大都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市场竞争能力较差,今后健康快速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战略部署、区域发展定位和建设生态文明大市、现代农业强市、通道经济特色市、民族团结进步市的奋斗目标转变发展方式,推进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引导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为张掖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多做贡献,我们就此问题进行了专题调查研究和探讨,形成了一些浮浅的认识和想法。
一、 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和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各项方针政策,并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全市经济社会稳步健康发展的一个突破口来抓,针对制约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一些障碍和发展环境问题,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为非公有制经济注入了新的发展生机和活力,促使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呈现出健康快速的发展势头。主要有以下特点:
1、发展规模持续壮大。止2009年底,全市有各类企业4719家,其中私营企业3152户,注册资金454344.44万元,投资人7732人,雇工40646人;个体工商户28967户,注册资金49042.7万元,从业人员52277人。2009年全市私营企业、投资人、注册资金和个体工商户较2004年同期分别增长121%、97.44%、144.27和22.56%。
2、发展领域不断拓展。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方针政策和国务院发展非公有制经济“36条”,推动我市非公经济发展空间不断扩展,投资方向已由商贸流通、餐饮娱乐、建筑安装、农产品加工为主逐步向更多领域转移,发展渗透到了制造、冶炼、交通、能源、信息服务、市政建设、卫生教育等领域,非公有制经济在农林牧产品深加工、水电、矿产、房地产、城市基础设施开发建设等方面已占据了较大份额,部分产业已独占鳌头。
3、增加值稳步提升.到2009年底,全市国民生产总值中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78.5亿元,占全市国民生产总值的43.7%。从2000年到2009年的10年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提高了3.5倍。
4、固定资产投入大幅增加。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投融资体制的不断变化,以及市委、市政府加快项目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和优惠政策的鼓励引导,我市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格局正在形成,非公有制经济参与重大项目建设的投资额及比重逐年上升。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从“九五”时期的57亿元,到2009年一年就完成92.5亿元.其中相当一部分来自民间。投资创业者比2000年翻了1番多。近几年已建成或正在建设的近千个大、中、小项目的投资主体大部分来自民营经济。
5、技术革新步伐加快。部分民营企业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意识显著增强、投资在逐步加大。一些已开始向技术密集型产业领域创入,并加强与省内外科研单位、高等学府合作联营,科技创新成效已见倪端。仅2009年全市就有21户中小企业的31种产品获得甘肃省名牌产品称号,有4户企业被评为全国创名牌重点企业。有17项民营企业的专利已接到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专利授权,拥有专利技术和专利产品的企业达到了41家,其中6家已跨入省级高新技术行列。有12户非公企业自主研发的11项科技成果获得张掖市科技成果奖励。科技成果的应用为企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有效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创造了一批在省内具有领先水平的名牌产品。同时在加速淘汰落后的生产线,加快企业的技改节能,在冶炼、化工、农产品加工等行业正在依法推进清洁生产,促进污染最小化和经济效益、环境效益最大化。
6、企业管理逐步向规范化方向发展。不少非公有制企业随着规模和经营范围的扩大,迫使其由作坊式、家族式、小农经济式的管理模式向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过渡。企业主个人决断的色彩在部分企业逐步淡化,开始建立起比较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了决策的水平和效率,适应市场的能力在逐步增强。
7、民企党建工作逐步规范。近年来我市把加强党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领导,不断推动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深入开展, 作为保证和促进非公有制企业健康快速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通过逐步健全组织机构、理顺工作机制、选派非公党建指导员、组织开展创建“党员责任区”、“党员先锋岗”、“党员示范岗”、“党员突击队”、“党员先锋队”和争先创优活动等有效措施,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党建工作步入了正规,为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了核心力量和坚强保证。
我市非公有制经济虽然有了很大发展并具有一定规模,但目前仍面临着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是思想观念跟不上形势发展的要求。一些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由于学习不够,思想观念陈旧,跟不上时代发展要求,思维习惯定势于传统观念和经验上,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管理方式落伍,小富即安、小富即满,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不能及时对企业进行管理体制和机制上的创新,致使企业难以实现新的发展和突破。 二是民营企业科级含量普遍低下。我市绝大部分非公有制企业均为传统加工型、商贸服务型企业,没有专门的科研机构,对技术创新投入寥寥无几。生产大部分停留在粗加工上,缺乏精细、深加工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产品无法形成高附加值和品牌优势,市场占有率低,产品寿命和市场份额的预期风险较高。尤其是人才严重匮乏,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差,导致不少项目的低水平重复引进。部分民营企业仍然停留在一味拼价格、拼劳力、拼资源、拼环境上,资源利用率低、竞争手段欠佳、环境污染重、安全隐患多,后发优势弱。
四是企业管理水平不高。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家在自我满足思想和小富即安的心态下,对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重视不够,导致企业内部缺乏民主和约束机制,决策不够科学,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只停留在经验上,学习借鉴别人管理经验也是生搬硬套,不能结合企业实际改进创新管理方法和手段,缺乏创新精神。加之大部分企业家接受教育程度较低,对企业发展存在短视行为。初步统计,全市营业额上千万元以上的非公有制企业的中高层以上管理人员中,在普通院校学过经济管理和工科类专业的只占27.3%。一些企业家对既得利益患得患失,不敢大胆引进人才,也不能放心大胆使用人才,致使企业管理水平处于低层次徘回。五是融资渠道仍然不畅。从政府角度看,正在想方设法拓展中小民营企业融资渠道,成立了一些民办担保机构,但普遍规模小,资金实力薄弱,远远不能满足迅猛发展的非公有制经济对资金需求的强烈愿望。从银行角度看,由于非公有制企业有效资产不多,符合抵押资产较少,难以达到抵押贷款条件。加之非公有制企业授信程度低,银行贷款回收个人责任制的风险机制设计,制约了银行发放中小民营企业贷款的积极性。从企业角度看,向民间借贷风险大,成本高,私营业主大部分精力在组织资金,维持简单再生产,规模难以扩张,效益无法提高。而且,民间被借贷人出于自身个人利益考虑,不敢向企业借贷,增加了企业借贷的难度。从张掖市现状来看,财政收入低,“吃饭”财政的现状没有改善,没有大量资金扶持企业。况且政府对企业的支持大多是政策导向性的,不可能把大规模的资金用于扶持企业发展。非公有制企业普遍融资困难,基本上是靠自有资金发展起来的,直接融资很少,大部分是间接融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六是行业组织发展不够规范。一方面,我市部分民营企业固步自封,自我满足,各自为战,缺乏相互协作、共同发展的意识和战略目标,没有长远规划和长远目标,导致互相争夺资源,严重浪费了有限的物力和财力。由于行业组织发展不够规范,受市场前景影响,在原料采购和对外销售中,往往出现相互抬价、压价等不良现象,使企业在相互竞争中损失较为严重。另一方面,我市各级各类行业协会门类繁多,但这些协会没有实现企业所期望的真正为企业开展服务、搭建平台的愿望。大部分协会由于在人事、财务等活动没有从政府行政组织和相关企事业单位独立出来,制约和束缚了行业协会的发展,使行业协会不能真正发挥其职能作用。七是政府服务举措有待进一步改进。政府职能由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服务政府转变速度较慢,一些行政执法单位的干部习惯于行政命令,甚至为单位部门争取小权小利,往往在管死、管住上绞尽脑汁,而在为企业服务上,扶持、搞活的办法少,缺乏创新意识、超前意识。在实际行动上,迫于全市开展的营造环境行风评议活动和市委、市政府出台的责任追究制、限时办结制的形势,一些行政执法工作人员也是按部旧班的工作,没有主动为企业着想,为企业服务的意识。对企业的生存发展漠不关心,企业办理相关手续时,能拖则拖,能卡则卡,想方设法为个人谋取私利,缺乏为企业服务的紧迫感,有时致使企业难得的市场机遇散失。
二、 转变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和基本路径
通过深入调查分析,我们深深感到,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从根本上讲,就是传统发展模式面临的挑战。 当前,非公有制企业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正面临着难得机遇。党中央、国务院近几年连续推出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举措,最近又专题研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问题,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和市委市政府立足“生态安全屏障,立体交通枢纽,经济通道”的区域发展定位,作出的建设生态文明大市,现代农业大市,通道经济特色生,民族团结进步市的重大决策部署,都为非公有制企业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有利的政策环境。多年来,我市的非公有制经济靠“低成本、低价格、低利润”实现了市场空间的拓展,靠“高投人、高消耗、高排放”换取了经营规模的扩大,但这条路已越走越窄。可以说,我市非公有制经济正处于发展转型的“十字路口”,转变发展方式已是当务之急,创新发展模式势在必行。
如果说改革开放以来非公有制经济在短缺经济的宏观背景下,还能凭借粗放型增长打一个发展的时间差,那么今天绝不允许再走这样一条老路。推进发展模式创新,是其适应新环境、实现新飞跃的必然选择。首先,这是贯彻党和国家关于鼓励支持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方针政策、实现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客观要求。随着国务院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新36条的颁布,融资“闸门”和市场准人“门槛”进一步放开,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先天条件已经创造。党和国家这些方针政策落实得好坏,非公有制经济的行为取向是一个关键因素。只有充分利用这些方针政策加快非公有制企业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在创新发展模式上下工夫,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市经济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实现平稳较快发展。其次,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确保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题中之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仅是对党政部门的要求,也是非公有制经济取得更大发展的现实需要。面对资源要素紧缺的矛盾和环境容量有限的制约,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必须按照市委市政府“立足生态安全屏障、立体交通枢纽、经济通道”的战略定位,着眼于建设现代农业大市、生态文明大市、通道经济特色市、民族团结进步市的战略目标,以生态建设、现代农业、通道经济为重点,通过创新发展模式,实现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为张掖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第三,这是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构建和谐社会,非公有制企业责无旁贷。应当看到,劳动关系和谐是整个社会关系和谐的重要基础。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就是要促使非公有制企业把追求经济效益与实现社会效益更紧密地结合起来,以建设和谐企业为重要目标,为构建和谐社会添砖加瓦。
推进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应当 围绕增强非公有制经济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着眼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企业从主要依靠粗放经营、数量扩张向主要依靠集约经营、结构优化转变,从主要依靠资金、劳动力等实物型资本投人向更加注重科技、人才等知识型要素支撑转变,从主要依靠本地资源与市场的内源发展向更加注重全球资源与市场的外向拓展转变,从主要依靠先发性的灵活经营机制驱动向更加注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制度创新转变,从单纯追求自身经济效益向更加兼顾社会整体效益转变。应当主要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
(1)推进非公有制经济走集约发展之路。在我国工业化的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广大非公有制企业通过大量使用廉价劳动力、土地和原材料,充分发挥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进行资本积累,既是可取又是必然的选择。但这种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也必将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只有积极探索“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的集约发展之路,才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本质要求。当前,要以发展循环经济为重要抓手,推动非公有制企业全面加强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加快各类节约生产、清洁生产的技术研发、设备改造和工艺应用,积极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生产能力。在非公有制经济相当多的行业、企业中并不是不懂得循环经济的道理,而是缺乏必要的机制、环境和内在动力。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应当进一步强化资源高效利用的政策导向,研究完善价格、财税、投资和定额管理等措施,让非公有制企业切身感到粗放扩张无利可图,只能通过集约经营赢得市场竞争和可持续发展。
(2)推进非公有制经济走创新升级之路。长期以来,非公有制经济总体停留在国际产业分工的低端层面,产业选择侧重于回收期较短、风险相对小的传统制造业和商贸服务业,产业层次主要局限于低技术、低层次领域,大都凭产品和服务价格低廉实现市场拓展。但这恰恰是参与国际竞争和进一步发展的致命弱点,必须通过产业和技术优化升级,培育新的核心竞争力才能稳步健康发展。为此,实现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就必须在“提升存量”和“优化增量”上下功夫。“提升存量”,就是积极引导和大力推进现有企业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进行改造;“优化增量”,就是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高起点发展一批民营高新技术企业。总之,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中心环节,以建设张掖现代农业大市、生态文明大市、经济通道特色市、民族团结进步市为远大目标,通过产业层次、产品档次和技术水平的优化升级,切实提升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
(3)推进非公有制经济走开放合作之路。转变和创新发展方式不可能关起门来练功夫,必须在开放的环境中挖掘和培育比较优势,充分发挥后发优势。面对新一轮全球要素重组和产业转移的机遇,我们应当抢抓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扶持甘肃尽快经济发展的难得机遇,积极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充分利用境外资本、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并因企制宜地“走出去”,深度进入国际生产体系和销售网络,在开放合作与竞争中转变发展方式,通过外向拓展增强综合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4)推进非公有制经济走和谐发展之路。在新时期新阶段,非公有制企业必须坚持诚实经营、公平竞争、互利共赢,尤其是要切实保障职工合法权益,努力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推行企业劳动保障诚信制度。同时,鼓励和引导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坚持和弘扬致富思源、富而思进、义利兼顾、德行并重的精神,积极投身光彩事业和社会慈善事业。引导教育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正确处理好企业发展和资源、环境的关系、企业利益与国家利益、职工利益的关系,通过转变和创新发展方式,在维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中实现非公有制经济的良性发展。
三、 促进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切入点和主要措施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体。没有产业结构的调整、产品质量的提升、自主创新的加强、节能减排的推进,发展方式的转变就无法实现。因此,我们一定要抢抓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扶持甘肃尽快经济发展的难得机遇,积极引导非公有制企业自觉调结构、转方式、上水平,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应当通过以下切入点和主要措施促进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1、加快非公有制企业科技创新。这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发展模式创新的根本保证。要尽快摆脱起步阶段 “设备靠拆旧,技术靠退休,产品靠模仿”的状况;尽快摆脱压价销售、恶性竞争的局面,从根本上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当前,要强化企业创新动力机制,特别是鼓励培育企业研发中心等创新载体,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制。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工程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广泛推行清洁生产和节能技术,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积极投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努力做节能减排的自觉实践者。要善于把握国际技术转移的趋势,通过各种方式积极有效地从外部获取先进技术。同时,政府也要采取政策措施,激励非公有制企业加大科技投人,加快完善公共科技基础设施,创造创新平台。
2、加快非公有制企业组织创新。这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发展模式创新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市广大非公有制企业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引导组织下,依托区域特色产业形成了一些专业化协作,但产业集群化水平还不高。因此,要鼓励龙头企业将上下游的小企业纳人整体发展规划,强化以技术、资本、品牌等为纽带的紧密型关联产业网络体系。在这一体系中,龙头企业主要集中精力进行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逐步实现专业化、规模化所带来的最佳利润。同时,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千方百计剂进省内外、国内外知名大企业乃至跨国公司产业链和营销网。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工业园区促进非公有制企业集聚,然而“集聚”不等于“集群”。所以,必须整合提升工业园区,尤其是加强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发展各类生产性服务业,以此形成完善的供应链网络组织,着力培育一批产业集聚规模大、专业化协作水平高的核心区块,推动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集群化发展。
3、加快非公有制企业制度创新。这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发展模式创新的基本前提。我市非公有制企业目前大都采用家族拥有的形式;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紧密结合,决策权和管理权高度集中在企业主及其家族成员手中。应该看到,家族制的产权形态具有两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如内聚力强、决策机制灵、减少代理成本等;又有消极的一面,如“家族情结”、人才壁垒、融资单一等。尤其是随着企业经营规模和领域的拓展,家族制的管理瓶颈日益突出,以致频频出现“一代创业、二代守成、三代衰亡”的局面。非公有制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就必须摆脱家族治理的局限性。在尊重出资者意愿的前提下,要积极推动非公有制企业按照现代产权制度的要求进行改革,形成开放多元的产权结构,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应当立足实际,先由家族成员和职业经理人共同参与的“互信共治”模式逐步推进,即将现代企业制度与家族制结合起来,家族在企业中仍然保持控股,家族成员在相当程度上继续掌握经营控制权,但大部分中高层管理人员乃至总经理为非家族成员,由此建立现代家族制模式。即使是完全延续家族制的企业,也应避免成为“家长制”企业,需在维系血缘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制度化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使企业运作适应现代市场竞争的要求。
4、加快非公有制企业管理创新。这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发展模式创新的关键环节。管理创新的决定性因素是企业家素质。应该说,我市第一代民营企业主都特别能吃苦、能拚搏,这一素质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体现了善抓发展机遇的秉赋。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不少民营企业主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已越来越不适应。因此,要加快完善民营企业家以及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体系。近年来,我市采取“双选双进”、“五补一贴”的政策措施,强化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组织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取得了显著效果。今后,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整合社会资源,分层次、分类型进行法律法规、产业政策、经营管理、技术应用等专业培训,并切实注重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要把打造品牌作为民营企业管理创新的主攻方向。要始终强化产品质量管理,加大采用国际先进标准和国内先进行业标准的力度。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制定有针对性的市场营销策略。加快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努力优化业务流程和管理模式。逐步完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财务会计核算等规章制度,建立安全、卫生、劳动保护等责任体系,全面提升我市非公有制经济的管理层次和水平。
5、加快非公有制企业文化创新。这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发展模式创新的精神支撑。企业文化虽无形,却是企业之灵魂。企业文化是全体员工认同的价值观,具有很强的凝聚功能。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历程来看,部分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企业在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中已经形成了艰苦创业、诚信经营、依法纳税、无私奉献、关爱员工等一系列企业文化,这些无疑是必须坚持和弘扬的。但也不容回避,还有相当一部分非公有制企业以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换取发展的经营方式仍普遍存在,拖欠职工工资、任意延长工时以及偷税漏税、假冒伪劣等违法行为还时有发生。当前,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非公有制经济应当成为重要力量,而这需要企业文化创新作基础。因此,要积极推动非公有制企业树立以人为本、诚实守信、奉献社会的经营宗旨,特别是要不断增强民营企业家的法制观念、诚信意识和社会公德,切实把追求企业盈利与履行社会责任结合起来,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大力开辟就业领域,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吸纳更多劳动者就业。要引导非公有制企业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关心爱护员工,建立员工工资随企业效益增长稳步增加的机制,加强员工培训,改善工作生活条件,及时足额缴纳各种社会保险,自觉保障员工合法权益。要积极参与社会事业建设和热心光彩事业、慈善公益等活动,切实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任务,不断挖掘、创造、提炼具有向心力和生命力的特色文化,更好地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6、积极创造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良好环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转变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方式的主体是广大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但政府服务和引导责无旁贷。需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和管理方式,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化办事程序,推进政务公开,优化投资环境,努力建设面向所有社会公众和市场主体的服务型政府。进一步发挥财政资金、政府采购、行业标准等杠杆作用,促使非公有制经济加快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同时,注重对非公有制经济的产业政策引导,及时向社会发布和传递政府规划、政策措施、市场需求等宏观信息,有效引导民营企业投资和经营活动。规范发展各类中介服务机构,进一步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要坚持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结合起来,努力增添企业转变发展方式的内在动力。要在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组织行业自律功能的同时,有关政府部门要有针对性地对非公有制企业提供法律咨询、援助以及贸易争端起诉等各方面的服务。各级党委统战部、工商联和商会组织要进一步创新工作方法、搭建工作平台,努力推动非公有制经济抓住机遇、迎难而上、科学发展。要丰富工作载体、发挥组织优势,切实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服务、协调帮助解决面临的突出困难和问题。要切实增强影响力、凝聚力和执行力,努力在服务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中实现“三个有更大作为。
Copyright © 2022 张掖市工商业联合会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陇ICP备18003767号-1 甘公网安备62070202000339号
技术支持:祥洪科技